佛堂古镇作为义乌红糖发源地,素有“红糖之乡”美誉,植根于佛堂古镇的“义红红糖”以其红糖的优秀品质成为义乌红糖中的佼佼者。“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传承基地”、“浙江省义乌市果蔗研究所”、“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场”、“义乌市级非遗工坊”等荣誉铜牌挂了满墙,一看便知这里不简单!
义红红糖厂百亩种植基地富硒糖蔗喜获丰收
退休前曾任浙江省甘蔗产业协会会长、市果蔗研究所所长、佛堂镇农办主任的吴德锋,也是义乌红糖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带领自己团队年复一年在这果蔗研究所中培育新品种,目前已开发研究出了含有钙、铁、硒三种元素的功能性红糖。
“义红红糖”门前,竖着一块显眼的“全国北缘蔗区甘蔗品种资源试验基地”介绍牌。偌大的糖蔗林被分成各个区块,每个区块种植不同品类的糖蔗,从小编的外行视角看来,这里的糖蔗有粗有细,有红皮也有青皮,堪称糖蔗的观赏基地。如今本地种植的当家品种多为经历四代更新后的粤糖种,它成熟期早、产量也高。
丰收季节
“义红红糖”的种植基地有着国内规模较大的果蔗品种资源圃,澳蔗、泰蔗6号、德昌青皮蔗等糖蔗名称看到让你眼花缭乱,来自全国各地的品类高达100多种。他们的糖蔗甜度、糖分和出糖量都不一样,培育各个地区的糖蔗也是为了能研究创新出榨红糖的更优质品种。
成片糖蔗林在秋风中摇曳,令来往行人垂涎欲滴,榨糖机的机器运转声不断传来,空气中甜香四溢,大自然用最淳朴的方式,给我们奉上了一份美味的礼物……
义红红糖厂百亩种植基地富硒糖蔗喜获丰收
当秋日暖阳照射在“义红红糖”的糖蔗林上,农民师傅们头戴草帽,身披汗衫,手持着镰刀穿梭其中,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嗖嗖”声,糖蔗齐齐倒下,堆积成小山,从浇水、施肥、除草、除虫……这丰收的时刻,他们已等待许久。
丰收季节收获糖蔗
农田里正在收割,熬糖车间内也处于忙碌中,收割下来的糖蔗需要先从榨糖机中压出汁液,再进入锅炉内熬煮。八口大锅从大到小排列有序,作用各不相同,从糖蔗水浓缩出红糖需要先过滤、再蒸发、最后熬成糖。
熬制期间,师傅们需要不断将糖汁进行搅拌,保证它受热均匀。当糖汁到了最后一口锅,基本已十分浓稠,把水分出尽后就要立马将其转移到下一个容器中进行冷却。
古法榨糖技艺,图为熬制工序
接替锅炉的容器为长方形的木制糖槽,在这个步骤中,师傅需要用木耙来回搅拌,帮助糖汁冷却结晶,最后冷却成型的便是原始红糖粉。除了红糖粉,红糖麻花、红糖炮筒、红糖酥饼等衍生小吃都是在糖蔗汁熬煮成糖浆后,将其浇在麻花、酥饼上,结合成又甜又酥的香脆口感,十分受人喜爱。
古法制糖工序,最后浓缩环节
榨糖季虽才刚刚开始,“义红红糖”中已有不少顾客闻讯赶来,有些外地游客经人介绍,听说这里的红糖现榨现做,特地过来买特产。没见过榨糖流程的顾客一进熬糖车间便拿起手机拍个不停,嘴里感慨呢喃长了见识。由于车间开放允许参观,不少学校和家长都会带着孩子来体验品尝刚出锅的红糖,让他们从小认识义乌红糖的传统技艺,也是另一种意义的传承。
冷却成型环节,需要熬糖师傅不停来回铲动
红糖,是义乌著名的三大土特产之一,位列“义乌三宝”之首。《义乌县志》中记载:“清顺治年间,佛堂燕里糖公贾维承,客游粤越,模仿糖车之式,教人种植糖蔗,制成义乌红糖”。到民国时期,义乌红糖厂已初具规模,在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中,义乌红糖更是以优秀的品质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因其色泽金黄略带青色而获得“义乌青”的雅号。
义乌红糖因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故又名为“义乌青”
在佛堂老街中街18号,有一家义红红糖文化艺术馆,是国内首家以红糖为主题的文化艺术馆,义乌红糖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德锋为让游客能够更好的体会义乌红糖古法制作技艺,特地在老街选址创办了这家红糖文化艺术馆,还找雕塑家创作出首组红糖古法制作技艺系列原创雕塑,红糖厂内做出的红糖系列产品也会送至文化艺术馆给老街游客品尝。
古镇老街的义红红糖文化艺术馆陈列的原创雕塑
义乌红糖制作技艺距今已过去400多年,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寻求发展,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我们“开袋”即可品尝到美味红糖时,它的背后是一代代先祖、一位位研究者与农民师傅的辛勤付出。
种类繁多的糖蔗,现场熬制的糖浆,新鲜出炉的红糖……这个榨糖季,来“义红红糖”亲眼见证这场榨糖之旅,在香甜氛围中感受传统美食的诞生。
|